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 学科教研 - 语文组
发表日期:2012年1月6日 作者:徐碧霞 编辑:fhl 有885位读者读过此文 【字体:

《台阶》教案及反思

教学目标:  赏析文本,引导学生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。

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。

教学重难点: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怀,以及对主题的认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。

教学方法:  质疑法  探究法

教学课时:  一课时

教学过程:

一、 导入:

【课前展示“台阶”的画面,伴有音乐《神秘园》,营造氛围,使学生能很快沉静下来。】

        昨天要同学们回去预习了李森祥的小说台阶。现在请一位同学复述小说的故事梗概,讲清人物和主要情节。

【学生讲述,老师小结】:

        我的父亲是位农民,我还很小的时候他就造了一座有三级台阶的屋子。但“我”父亲的理想是:造一个高台阶的新屋,原因是“台阶高,主人家的地位就相应高”,由此可见,父亲的理想是:赢得乡邻们的尊敬。等屋子造好了,我的父亲也老了。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民实现理想的奋斗史。

二、质疑:

        读书,读懂仅仅是个开始,读出问题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。我们可以找出内容、语言方面看似有矛盾的地方,再通过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分析,求得更好的接解释。在预习课文中你有什么疑惑吗?请提出你的问题来。

1、学生提问。

2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问题,组内解决,并挑选出小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。

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】

1、父亲明明该高兴,为什么露出尴尬的笑?

  明确:父亲低眉顺眼一辈子习惯了,此刻忽然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,这让他很不适应。渴望被尊敬,又一时不能接受尊敬。由此可见他骨子里的卑微是无法改变的。

2、父亲为什么会连有没有吃过饭都答错了?或者为什么坐在高的台阶上不自在?

明确:坐在高处不自在,与人说话思想慌乱,故说错了话。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是朴实的,没有攀比之心。高高的台阶拉开了他与乡邻的距离,就像离开了土地的农民,心里总是不踏实。这里表现了父亲作为农民的那份忠厚和淳朴。

 

3、父亲实现了自己的理想,为什么反而若有所失?“这人到底怎么了?”

  明确:父亲的困惑可能是:(1)为什么连一桶水都挑不了?不能面对自己的衰老。(2)造台阶的梦想是支撑父亲奋斗的动力,现在理想实现了,却忽然发现一切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样,自己的骨子里仍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“地位高”的人。这高高的台阶对他而言,究竟有什么意义呢?(3)台阶造好了,自己老了,接下来生存的动力是什么呢?内心的失落感使他很是困惑。

三、 拓展延伸

古人云:“能移人情乃文之至极。”文章打动人的总是最真挚的感情。

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,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家庭操劳一生,最后老境颓唐,哀叹“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”的父亲,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痛惜与怀念;我们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看到了一个自认卑微,将命运交付给神龛与香炉的闰土,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淳朴、愚昧的农民的悲悯之情。李森祥在他的《台阶》中蕴含了他对父辈怎样的情感?这其中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。

【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点回答,老师小结:】

       父亲洗脚  父亲踩黄泥  父亲的瓦罐和草鞋  父亲坐台阶  父亲放炮  父亲的目光……

    小结:同学们所找的都是细节描写。由此可见,最能刻画人物性格,打动读者的是细节。而细节也是最能表现作者情怀的地方。在这些细节中,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、忠厚、倔强、谦卑但又追求尊重的父亲和农民。他实现理想的所有资本就是他的力气!作者在这些真实的描写中蕴含着伤感,充满了对父亲的同情和悲悯。

四、小结。

   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读初中以来接触过的农民形象:第一位是闰土,这个善良、淳朴又有些愚昧的农民是有理想的,他的理想是“过上好日子”。然而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,因为他的自认卑微,因为“兵匪官绅、苛捐杂税”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。第二位是骆驼祥子,这个到城市中闯荡的农民。他的理想是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人力车,靠力气创造美好的生活。然而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,混乱的政局,动荡的年代,把这个本健壮的像棵树一样的青年变成了街头的地痞、无赖。【注:课前并未设计这个小结,此处属于后补。】

    今天,《台阶》中的父亲,他的理想是要造一个高台阶的新屋,赢得乡邻的尊敬,这体现了他人性意识的觉醒。然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他只完成了一半的理想,这房子盖起来了,却并未真正的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。

    这正如作者所说:“在中国的乡村,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这么多。或造一间房子,或为子女成家立业,然后他就迅速衰老,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,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,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。”【此处展示ppt,伴有乐曲,目的是创设氛围,帮助学生“移情”。】

    当今的社会对农民的命运更加的关注,我希望大家也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今天的农民,去关注他们的理想,关注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尊重。

五、作业:读了这篇小说,看看如今身在城里的农民们,写篇作文《民工》。运用细节描写,表现人物,于叙述中寄托情感。

 

《台阶》教学设计及实际教学回忆

 

    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“学会质疑”,我选择了《台阶》一文。原因是这篇小说的时代距离现在较远,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农民的人生理想是如今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。这就很适合质疑教学法了。

    选定了课文之后,我开始构思教学设计。本文篇幅较长,又是自读课文,要在一节课中上完,不是容易的事情。长文短教,难文浅教,其关键是要找准教学的切入口。我反复读了文本,最后将教学重点确立在“质疑训练”和“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”上。

 首先要学生预习文本,整体把握文章内容,就文章中困惑之处提出质疑。在实际教学中,学生的质疑大大多余我的预设,除了预设的问题外,他们还提出了:“文章的内容写得是“我”的父亲,但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《台阶》?”“既然是轻轻的走出去,为什么文章里又写响起了脚步声,这里不是矛盾吗?”“既然前面说台阶冻实了,在后面又为什么说水泥还没有干?”

    对学生的质疑我是很佩服的,我觉得孩子们的预习工作很到位(他们并不知道今天有人听课)。于是进入第二个环节:解疑。由于这些问题有浅有深,我便组织小组合作探究。能在组内自行解决的问题就自行解决,解决不掉的就再拿出来,在全班进行讨论。

    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,我也参与其中,主要是观察他们的解疑能力。我参与了五个小组的讨论,发现他们对预设中的前两个问题解决得都比较到位,而对“这人到底怎么了”这个问题出现了争执。这也是必然的一个结果,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的是文章的主题,对于缺少人生阅历的孩子们来说,自然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。

    接下来的难题交流进展的比较顺利。这样的讨论交流,很多时候孩子们对文本都只能做较表面的理解,有时甚至会离开文本进行个人的“悬想”,此时教师的引导和引申就显得特别重要了。

    今天我特别关注了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解决问题,结合自身的过往经验感受文本。比如在探究作者在叙述中寄予的情感这一环节中,就有学生想当然的认为体现了对父亲的“爱”,还有同学认为作者不赞同父亲的人生理想是因为父亲选择了对“虚名”的追求。但当老师将他们的目光转移到文本上的时候,往往他们都会在具体的描写中修改自己的认识。

    课的结尾实在是个自我生成的东西。原本的设计是总结细节对刻画人物、传达情感的作用,再对文章的主题做一个概括。但不知怎的,我忽然被父亲实现理想的悲剧感动了,想到了闰土的理想,祥子的理想。于是干脆就带着学生回顾了初中所学过的刻画农民命运的文章,倒引出“理想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环境”这一认识。当然,我并没有把这话说出来,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有所感悟吧。

    回想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出入,我感觉应该特别珍惜课题的生成资源,而这恰恰又是最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的地方。这节课有一些很好的生成我没有及时的抓住,在后来的讨论中大家给了中肯的建议,让我受益匪浅。



相关专题:

相关信息:
 没有相关信息

相关评论:
 没有相关评论
 
  发表、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
 
余杭区径山镇中学
程序设计:一箭封喉
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? 2010-2012
备案证编号:浙ICP备11063798
页面执行时间:31.250毫秒